无建盏则少了那一个握于手中的乾坤。?
富贵与潦倒,得意与失意,欢喜与怅惘,小小的一只建盏,浸泡了几代人的时光。清晰的是袅袅茶香,恍惚的是故人旧梦,水流入杯中,故事却留在了盏里。
柴米油盐酱醋茶,人生百味尽在此。?这是茶的魅力,更是建盏的玄理。
建盏即建窑黑釉盏,始于晚唐五代而盛于两宋,在宋代曾是皇室御用之茶具,深受宋徽宗赵佶的喜爱,宋徽宗还将建盏确立为宋代斗茶第一茶盏,赞其“兔毫连盏烹玉液,能解红颜入醉乡”。但自元代以后衰落,曾断代800余年,目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起来。
建盏出土残片
爱茶、懂茶、懂建盏
宋·建盏为茶而生
宋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,更将中国茶文化发展至鼎盛,被茶学届称为“龙凤盛世”。自宋朝一建立,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,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,宋代的历代皇帝亦是如此。
时尚与流行密不可分,宫廷贵族之间的“时髦”,讲究又形成龙凤团茶文化的另一特点:建盏。宋时的斗茶早已经风靡于两宋之间,上至王公贵族,下到贩夫走卒,不亚于今日的斗地主,成为一种国粹,全民共享的娱乐活动。
茶滋于水,水藉于器;水为茶之母,器为茶之父。想泡好一壶茶,器具相当重要。
蔡襄《茶录》云:“茶色白,宜黑盏,建安所造者绀黑,纹如兔毫,其坯微厚,熁之久热难冷,最为要用,出他处者,或薄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”
蔡襄作为位极人臣的朝廷官员,在《茶录》里这么一说,相当于将建安所造的茶盏封为“第一茶器”的茶学权威。之后宋徽宗在书里写的好盏标准,句句都是指向建盏,更是将建盏地位巩固得铁板钉钉。
建州茶业的发达与点茶、斗茶在宋代的兴盛,使得建盏以黑马态势在宋代成为茶具主流,建窑规模也随之壮大,成为一代名窑,艺术珍品频出,屹立于宋代黑瓷巅峰。
《大观茶论》:“茶有真香,非龙麝可拟。要须蒸及熟而压之,及干而研,研细而造,则和美具足,入盏则馨香四达,秋爽洒然。”宋徽宗详细描述了一系列极其繁杂的制茶工序,而这一切的铺垫只为突显出——“入盏则馨香四达”,由此可见宋徽宗对建盏茶具的推崇,那么用建盏喝茶究竟妙在何处?
建盏·喝茶妙处
1.茶遇盏生香
建盏有“天然水质转化器”之称,这得益于陶土中的天然矿物质,建盏在对匠人的手艺,对于土、窑、釉等方面上都是十分有讲究的,经过高温的淬炼之后,矿物质如铁,便被激发出来,附着在胎体表面,从而起着软化水质的作用。
在现代,科技研究院发现,在古代的建盏中存在一种二普斯龙三氧化二铁,这种永磁材料放在我们现代科技也只能提取到纳米级别,这是一种能让茶汤柔和而内敛的佳物,使得一杯茶在建盏中有了最完美的诠释。
2.保温蓄热
蔡襄在《茶录》中赞到:“其胚微厚,熁之久热难冷”即已经表明用建盏喝茶,可以长时间的保证茶水的温度,更好地提高茶汤的口感,让爱茶之人用唇舌体会茶汤经过建盏之后的甘醇与丰厚。
3.用盏喝茶时的心境变化
用建盏喝茶久了,竟培养出了包容万物的心态。建盏,在“不完美”中成就了完美,不仅仅是工艺上的天成之美,也包含了人心之美。细细去品味建盏因茶而生,给茶带来的功效。每一次的品茗结束,便会仔仔细细地去清洗擦拭爱盏,这一份温柔体贴、细致入微的表现,令人心动。
感悟盏与茶的前世今生,恍梦大宋风华。我想,建盏真的是为茶而生的吧,给茶带来了那么多人世间的美好,这便是上天赐给爱茶人的最完美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