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之前一篇文章《假的真不了,揭秘作伪宋代建盏的手法》中,麦盏君在文中提到了——窑膜。不少盏友都对此表示好奇:
什么是建盏的窑膜?
窑膜长什么样子?
能以窑膜为依据
鉴定老盏的真伪吗?
所以,本次文章麦盏君将小议建盏的窑膜,为大家答疑解惑。
▼
01
什么是窑膜
古文物、藏品一般要么是传世下来的,要么就是出土;
建盏就属于出土品,由于长期埋藏地下,在岁月的变迁中,被土不断冲刷和侵蚀,以及海水等酸碱性物质的长期作用,于是就产生了土沁、水锈,还有“带窑膜”这类的变化。
土沁可以说是最明显的痕迹了,但也很容易被作假者刻意模仿,很相似,没有经常接触的朋友很难分辨;
老瓷器,尤其是高古瓷,在地下(水中)埋了上千年时间,经由地下水(海水)、酸碱性物质等环境因素长期作用,肯定会产生一些变化。比如土沁、水锈等。
和欧美的藏家喜欢把藏品清晰擦拭得油光锃亮的习惯不同,不少国内藏家觉得土沁等长期掩埋产生的痕迹,是藏品的一部分,舍不得洗去。鉴别器物新老时,也常以土沁为参考。
出土的建盏,基本也是有土沁的,露胎的部分一般会更多更明显。但是瓷器的“土沁”侵蚀效果,有不少商贩会在做旧时,刻意仿制类似效果。缺少经验者不易分辨。
如果只有图片,除观察土沁外,还须结合胎质、釉面、修足与其他工艺因素综合考量,才能更为全面地辨别真伪。当然最好还是上手摸过质感、重量,辅以高倍放大镜观察更佳。单价特别高又无法确定真伪的,最好借助现代科技鉴定年代。
除土沁外,不少出土建盏也会带有“窑膜”,后者相对于前者,更容易分辨建盏的真伪。
“窑膜”为民间说法,成分、成因尚未定论,不过特征比较明显。
北京卫视《天下收藏》节目的常驻嘉宾郭鹏在自己的节目《观鉴时刻》中,有介绍过建盏的窑膜。
节目中说道,窑膜容易看出,也难去除,目前是无法仿制的,可作为看老的重要参考。
▼
02
窑膜的作用
随着建盏的复兴,宋代建盏的市场价也是一路飙升,2016年7800万的秋拍记录,2017年又出现700余万的落槌的情况。
价格与需求的高涨也勾起了许多不良商贩的利益欲望,对新烧的建盏通过酸化的手段进行“造老”(之前的文章就介绍过这种老盏的作伪手法),伪装成老盏,以牟取暴利,物与价不等值。
这些造假手段极其高明,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伪装的手法越来越难以分辨,除非经常接触老盏与新盏,否则很难辨别。
但是有一种辨别方法却是不可造假的,那就是“窑膜”,可以说,有窑膜的一定是老盏,没有窑膜的不一定是老盏,但也有可能是老盏。虽然窑膜判断的方法具有局限性,但是却是真实可靠。
虽然说窑膜是不能被仿制,却不是说所有的老盏都会有窑膜,所以利用窑膜来辨别新老建盏也成了一种局限,所以之前没怎么提的原因也是在这,太简单的带过反而会给盏友带来误导。
但也正是由于窑膜的公证性,就算带窑膜的老盏不够美观,也不会去除窑膜,这是一种老盏的力证,帮助解除消费者的疑惑。
我们认为,以窑膜来辨别是否老盏,目前来说确实是直接简便的(但不是说没有窑膜的建盏就不是老的,窑膜是充分条件,不是必要条件)。现在很多卖家在出售老盏的时候也刻意不去除窑膜,并且在商品描述中说明窑膜还在,以消除买家的疑虑。
窑膜虽然可以看老,但是即使年代确定了,也要看窑口,不同窑口价值不一样。辨别窑口,需要结合各个窑口的典型特征来考量。